以前,来苏镇大双庆村土地贫瘠、山沟纵横,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贫困村,周边女子都不愿嫁到这个穷乡僻壤。
2008年,从该村石堰口村民小组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乡,看着家乡人民靠天吃饭的困境,便利用家乡山沟多的地势大兴水利建设,解决了村民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为了让家乡的人民富起来,成功人士利用已有的资源,带动村民发展起了水产养殖。村民渐渐摆脱了贫困,荷包慢慢鼓了起来,周边女子都争着嫁到大双庆村。
村民口中啧啧称赞的成功人士,就是永川区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谭甲明。
村民们说,7年来,大双庆村一天天的变化,得益于谭甲明有一颗“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的爱心付出。
敢于拼搏,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和许多从农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一样,谭甲明也有一段艰辛的打工史。
1981年高中毕业回乡后,谭甲明参军入伍,1983年退伍回乡。回来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并没有改变谭家人的生活。一番思索后,谭甲明决定利用在部队学到的驾驶技术从事货运。由于车况不好,加之货源不足,几年下来,不但没赚到钱,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1986年,迫不得已的谭甲明将货车低价处理后只身来到山西一煤矿打工。
由于谭甲明勤奋好学,几年下来,很快就掌握了一定技术,也学到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老板见他工作不错,安排他带班,领着一帮人干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资金短缺、别人不敢接手的情况下,谭甲明壮着胆子接手一个烂摊子煤矿。通过一年多的打拼,一个濒临倒闭的煤矿起死回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谭甲明在人生道路上淘得的第一桶金。
随后几年,谭甲明的足迹又延伸到陕西、内蒙古、云南、贵州、新疆等地。每包一个煤矿,谭甲明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让回采率更高,安全事故更少。为此,他的财富也越集越多。
授人以渔,自掏腰包修山坪塘
富起来的谭甲明总想着帮家乡人民做点什么。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一直坚信这句话的谭甲明改变了村里许多人的命运。
2007年,回到家乡的谭甲明看到家乡山高坡陡,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老化失修,天干田里的秧苗就栽不下去的现状,心里很不是滋味。
“山高坡陡就一定有山谷和沟壑,我何不利用这些地形建拦河坝来蓄水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善动脑壳的谭甲明找到了解决村民生产用水难的突破口。
2008年,谭甲明出资100多万元在五根松村修建了两口山坪塘;2010年,谭甲明再次出资80余万元在大双庆村修建了两口山坪塘。
每次回老家,看到绿波荡漾的山坪塘鱼儿嬉戏、村民洗衣淘猪草的场景,谭甲明的心情便异常舒畅。
“谭总给村里修的山坪塘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灌溉用水需求,还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靠天吃饭了。”村民罗章琼乐滋滋地说。
谭甲明的这一举动,在得到家乡人民大加赞赏的同时,也萌发了大双庆人发展水产业的想法。
2012年,大双庆人靠着水产养殖业彻底脱下“贫困帽”,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村民的房子也从草房土房变成了砖房,有的村民还用上了空调等家用电器。
热心公益,能帮就帮不求回报
2008年,在与亲戚的闲聊中,谭甲明偶然得知大双庆村村委会一班人正为建五保家园4万元的资金缺口而愁眉苦脸,他立即来到村办公室,表示愿意出资4万元解决村里的燃眉之急。
资金落实了,五保家园很快就修好了,张应芝等30多名五保老人也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墙房子,欢欢喜喜搬进了一楼一底的楼房。每次回家,看到这群无儿无女的老人住得好、吃得好、穿得暖,谭甲明心中暖暖的。
一直以来,石堰沟村民小组村民到王坪赶场,都要经过一条长800米左右的石板路。由于时间久远,一些地方的石板要么缺损,要么经风雨的侵蚀变得异常光滑,老人小孩摔跟头的事时常发生。苦于没有修路资金,改造道路的事一拖再拖。
2012年,回到家乡的谭甲明看见村民整修道路的迫切愿望,便主动找到村干部,捐资把以前的石板路改造成了水泥板路,解决了父老乡亲出行难题。
2013年,在家乡大力发展水产业和核桃基地的谭甲明看到很多村民虽然付出了辛劳,但因土地耕层浅薄、土层含砂量太高、土壤酸性太强等原因造成收成偏少、收入不高的现象时,他慷慨解囊60万元,对250亩中低产田进行了综合治理。
“知恩要图报。我是从大双庆村走出去的,是村民选举我为区人大代表,现在家乡人有困难,我就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帮就帮一点。”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谭甲明谦逊地说。(来苏镇人大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