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永川又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连片茶园,有茶研所(是西南片区技术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之一)。因此,永川发展茶叶,得天独厚。宝峰作为原永川地区(原江津地区)重点发展茶叶的区域之一,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土壤发展优势。为了宝峰茶叶产业发展再上台阶,期待进一步加强引导、整合资源,在专业化和规模化上进一步下功夫,在茶园的综合效益上下功夫,以期实现锦上添花。
现状
宝峰镇位于永川区西南部,距离永川区政府28公里,与来苏镇、永荣镇、红炉镇、四川泸县毗卢镇接壤。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永川区阴山山脉穿越宝峰镇两个村。宝峰镇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空气质量较好,地形大体由西向东倾斜。但起伏不大,平均海拔450米,地貌以中丘中谷为主,其次为浅宽谷,具有典型的丘陵紫色石骨子(页岩)地理特征。下辖5个村、1个居委会,镇内有各类水库6座。
首先,存在基地小、品种多、未形成规模问题。目前,该镇有3个村11个社种植茶叶。茶叶面积仅8000余亩;茶园中,除集体茶园属早期栽种的老茶园外,基本上都是近3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属个体户向农户倒包土地栽植而成,其中有种茶大户21户、大户标准为栽种面积30亩以上;已栽茶叶品种包括:福选9号、131、乌牛早、福鼎大白、312、特早213等,品种多,品种杂,每个品种上规模的很少。
同时,还存在加工厂生产不饱和问题。镇内有茶叶加工厂1个,是由原光明茶场就近搬迁利用废弃煤矿于2015年底新建而成,以加工春季绿茶为主,年实际加工鲜叶10-12.5万公斤,产成品茶2-2.5万公斤,而其实际加工实际能力为年15-20万公斤成品茶,目前宝峰镇的茶叶还满足不了加工厂的加工能力,大部分鲜叶靠从四川泸州、贵州等地购进。
三是销路较窄。该加工厂加工好的成品茶,目前注册有“宝杯香”和“涵晨灵秀”两个品牌,并取得了重庆市无公害认证。从软袋到盒装两种方式对外销售,销售渠道单一,一是散户自购;二是部门采购;三是销售企业自购自销;四是加工厂仅在永川商贸城有对外销售窗口1个。
四是在茶园周围做文章还不够;没有挖掘茶文化,没有配套产业。
原因剖析
一是短视严重。良种茶园比例小、单产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无国营或大型私企入驻,基本上为本地的小老板看在近年茶产业效益高,种茶有政策性补助的眼前利益情况下而为之,无长远的眼光,也没有专业的茶知识,听之任之而为。
二是传统色彩浓,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上难以引进机械化作业和引进外地人工;技术上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同一质量产品批量小,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流通的要求。从经营环节看,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大多处于小买小卖的阶段,市场竞争力弱。
三是土地流转难度大。“老板”出的倒包费比较低,大多在100-300元之间;农户对倒包兴趣不浓,遇到阻力,很难做通农户的工作,造成连片栽植难度大。
四是劳动力严重不足,进一步影响良性循环。
思考
加强引导扩规模。既要对总面积进行规划,也要划定种植区域,还需对栽种品种进行规划,对符合规划者才能给予补贴。以解决分散、面积少、品种过多不利于加工的问题。同时强化政策的整合,可将种茶专项补贴与退耕还林政策等整合使用,以加大激励力度。
挖掘配套增效益。可在茶园里或茶园周边,配套栽种桂花、香樟、楠木、红豆杉等观赏苗木;间种白果、樱桃、草莓、葡萄、脐橙(晚熟)等果树和白合、山药等中草药;配种以及爬山虎、三角梅等花草和速生草料、生态蔬菜等。
此外,还可以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考虑挖掘茶文化,配套建设茶博园等,让茶园产生综合效益。
提升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或许可以考虑“销售公司+加工厂+农户”模式,把三者利益套在一起,但各负其责,以提升各环节的专业化水平。(记者凌泽恩 通讯员李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