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立言,为民办事,永川区何埂镇人大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立足于关注生存、丰富生活、提升生命的三个方面,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排解民忧,履职路上谱写着一曲曲暖心的歌。
定期接待:密切联系群众
“以前这条路的淤泥有半尺深,走路开车都极不方便,即使晴天,小孩子上学也必须要穿统靴,泥里来泥里去,真的心痛。现在好了,沙松路正在修成水泥路,再也不怕下雨了,这要感谢我们的人大代表啊!”走在仓宝村,群众的感激之情不绝于耳。
尽管目前只是正在铺水稳层,但仓宝村群众已经很满足了。三年前,沙松路从一条泥结石路面逐渐变成了泥泞的土路,给当地群众特别是仓宝村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群众怨声载道。为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出行问题,镇人大代表、仓宝村主任董维银多次走访群众,积极向上级反映群众的呼声。今年,在镇人大和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财政补助和村民自筹资金,在人大代表的监督下,沙松路由远近闻名的“泥浆”路正在改造成水泥路,面貌将焕然一新。
近年来,何埂镇人大以“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富民兴渝”主题活动为载体,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密切关注群众所想、所盼。每月9日是人大代表“定期接待选民日”,区人大代表轮流在“代表工作联系站”接待选民,热情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选民意见,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同时,建立人大代表每季度到片区宣传接待制度,区镇人大代表每个季度到水碾、聚美、科名、柏林片区接待选民,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
代表建议:“五步法”强实效
“由于只修路不修桥,排水涵洞没有同步进行设计施工,导致排水不畅,现在正是涨水季节,我们长丰村的近百亩田土被水淹,群众苦不堪言,急盼修建排水涵洞。”何埂镇人大代表罗仕忠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的反映“柏科公路只修路不修桥”问题成了镇人大最大的牵挂,立即将此建议交镇交通办办理。
经了解,原来,何埂镇白科公路由科名村和长丰村牵头在2014年初将2公里泥结石路进行了改建硬化,当时为了抢工期,商定先进行路面硬化,后做涵洞排水。但由于降水量大,导致降水不能及时排出,田土长期被淹。为切实为民办实事,镇政府及时落实该建议,于去年6月底动工修建,并于7月底将排水涵洞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彻底解决长丰村水淹田土问题。
“从提建议到办理落实只用了一个月,我对办理结果满意!”排水涵洞修建现场,当罗仕忠代表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忙碌,他在代表建议办理回执上重重地勾选了“满意”。
何埂镇人大对代表建议办理实行“五步法”,增加了代表的满意度和真正办理的成效。“五步法”即代表培训提高履职能力、提出建议初始交流、办理情况跟踪督查、办理结果由代表认可、人代会上通报办理情况。
法制讲堂:播洒法治阳光
在深入选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何埂镇人大结合“六五”普法,组织懂法律的人大代表与镇司法所、派出所、农业中心等部门联合开设“田间学校法制讲堂”,把课堂搬到了农家院坝和田间地头,拓展宣讲面,扩大影响力,将法制宣传工作做实做新。
根据群众所需所盼,人大代表精心制作每一个专场的宣讲主题,选择贴近群众生活的典型案例和事例,与群众零距离开展法制宣讲,使活动生动真实、入脑入心。目前,“法制讲堂”主要宣讲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婚姻家庭、信访、土地承包、外出务工、契约合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帮助增强维护自身维权意识和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协调了一些婆媳关系紧张、邻里矛盾纠纷、土地边界纠纷、资金借贷、赡养老年人等一些矛盾,潜移默化地提升群众争做守法公民的自觉性,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周继芬) |